免费咨询热线:400-123-XXXX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简介
来源: | 作者: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 | 发布时间: 2020-08-08 | 5389 次浏览 | 分享到: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简介

 

河南省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位于确山县城西30公里处,占地580亩(其中孤山冲革命旧址群景区占地520亩),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陈展面积2200平方米;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现存房屋182间,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现有馆藏文物5988,其中国家定级文物1546件,其他实物、文献、图片等4442件。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始建于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题写馆名,1958年正式开馆,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定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全国“弘扬老区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先进集体”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也是“河南省文明单位”、“河南省旅游标准化示范景区”、“河南省特色文化基地”、“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和“河南省干部教育基地”等。

素有“小延安”之称的竹沟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的一块重要根据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竹沟地区就建立了党的组织。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这里创建了鄂豫边省委和豫南红军游击队。八年全民抗战爆发后,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1938年2月,党中央、毛主席派彭雪枫来竹沟主持工作。同年6月,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驻竹沟。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竹沟设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李先念等从延安先后抵达竹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使竹沟成为我党在中原地区发展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新四军二、四、五师均诞生于此,三、七师的部分骨干也来自竹沟。刘少奇、李先念、方毅、王恩茂、张劲夫等10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朱理治、刘子久、周骏鸣、任质斌、王国华等80多位省部级干部,徐海东、王震、张爱萍、张震、王恩茂、杨梅生、成均、赵启民、肖望东等120多位将军和200多名地师级干部在竹沟战斗、工作、生活过。

我党在这里通过举办教导队、党训班、青训班等,先后培养党政军干部3000多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先后向敌后出兵17批共4800多人,组成东进南下的中坚力量,被誉为“小延安”。竹沟的重大作用,激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极端仇恨,1939年11月11日,国民党反共势力以重兵突袭竹沟,我军民奋起反抗,终因敌众我寡,被迫撤离,敌人惨杀我抗日军民200多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确山惨案”。之后,竹沟地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坚持斗争,直至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下光辉的篇章。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隶属确山县文广局,是科级全供事业单位,现有人员30名(其中在编人员12人,编制12人,临时用工18人),负责维修、保护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群,收集整理竹沟革命斗争史。建馆近60年来,先后接待朱基、李长春、李克强、汪洋、范长龙等党和国家领导人60多人次,省部级以上干部3600人次,累计接待观众2.2亿多人次,充分发挥了辐射精神文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传播爱国主义情操,推介老区确山,联系新四军后代和各地新四军研究会的桥梁作用已成为豫南大地传承红色基因的璀璨明珠